平潭坛紫菜 – 平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平潭特产介绍

产地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

保护地域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

公告信息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产品名称:平潭坛紫菜

公告号:证明商标

品牌特色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我国第五大岛,地处台湾海峡西北部,四周环海,潮流畅通,风浪较大,十分适宜平潭坛紫菜的养殖。

在温度方面,平潭综合实验区年平均气温20°C,最冷日平均气温10.2°C,最热日平均气温27.9°C,全年≥10°C的活动积温达6563度。平潭坛紫菜叶状体生长适宜温度为10-22°C,适宜的温度促进发育相关酶的活性,增加藻丝体积,叶状体生长的长宽比增大,形态细长。

在光照方面,平潭综合实验区年平均日照1919.7小时,日照充足且时长适宜。紫菜在光照6小时后,叶绿素含量可提高11-20%,适宜的光照还促进叶状面积扩增、细胞分裂和蛋白质合成,使得平潭坛紫菜叶绿素、蛋白质含量高。

地理方面,平潭四面环海,岛屿众多,海岸线蜿蜒曲折,形成基岩侵蚀海岸、红土侵蚀海岸、沙质淤积海岸等多样类型,海域广阔、营养盐丰富,为平潭坛紫菜生长提供了充足营养。紫菜蛋白质含量高达30%以上,天冬氨酸含量高于2.6%,谷氨酸含量高于3.0%。

气候方面,平潭综合实验区季风明显,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其他季节多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6.9米/秒,湾海地区全年大风(7级以上)日数达125天。强风与大浪促进了海水交换,水质优良,长期冲击使得平潭坛紫菜藻体细长、表面光滑、色泽浓褐。

正是由于平潭综合实验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平潭坛紫菜细长光滑、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高的优良品质。

产业概况

坛紫菜发源于平潭,因主岛海坛岛而得名,养殖历史悠久。早在宋朝时期,平潭坛紫菜就被列为贡品。2020年,坛紫菜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

1959年,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藻类专家曾学奎、张德瑞到平潭考察,将这种优良品种正式定名为“坛紫菜”。坛紫菜俗名紫菜、磹菜,是我国特有的、可人工栽培的海藻品种,也是南方沿海主要养殖品种之一。

平潭坛紫菜的主要养殖方式为筏式养殖,分布于苏澳、澳前、屿头、大练、东庠、敖东和南海等7个乡镇。岩礁养殖则以牛山岛、塘屿的紫菜最为有名,采用原始人工采割和手工生产工艺,保留了自然香味及丰富营养成分。

作为一种藻类,坛紫菜在生长过程中具有高效“固碳”功能,可吸收海水中的氮磷元素,防止海域富营养化,属于生态健康养殖品种,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

目前,平潭已形成坛紫菜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当地重要的水产养殖支柱产业,具备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平潭全区坛紫菜养殖总面积达1368公顷,总产量13461吨,全产业链产值约2亿元。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特色指标

平潭综合实验区地处台湾海峡西北部,四周环海,潮流畅通,风浪较大,是坛紫菜生长的理想环境。年平均气温20°C,最冷日平均10.2°C,最热日平均27.9°C,全年≥10°C的活动积温达6563度。坛紫菜生长适温10-22°C,适宜温度促进叶状体体积增大、形态细长。

图片

年日照1919.7小时,充足且适宜,有利于叶绿素、蛋白质合成。岛屿众多,海岸类型多样,海水营养盐丰富,满足紫菜生长需求,使其蛋白质含量超过30%,天冬氨酸含量高于2.6%,谷氨酸含量高于3.0%。

气候上,受强季风影响,年平均风速6.9米/秒,大风日数高达125天。水质优良,长期风浪冲击,使紫菜藻体细长、表面光滑、色泽浓褐,形成了平潭坛紫菜独特的高品质特性。


来源:地理标志商标_ 平潭县_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888-888-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平潭心旅(www.pingtan.cn)旨在推广平潭国际旅游岛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魅力。本站非平潭政府或官方平台,完全由个人热爱建设,内容纯粹为公益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