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坛紫菜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指导意见
坛紫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经济海藻,为福建省水产千亿产业链十大品种之一,已形成种苗繁育、栽培、加工、销售和流通等完整的产业链。本指导意见根据我省坛紫菜栽培主产区生产特点和自然条件制定,旨在推进坛紫菜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引导广大养殖户科学规范养殖,助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苗种繁育
(一)采果孢子
1.种藻的选择和处理
种藻一般来源于人工栽培或自然生长藻体,要求藻体无病害,弹性强、有光泽、无附着物,叶片暗紫绿色或略带褐色或呈深紫褐色,孢子囊多且明显,边缘有成片深紫红色果孢子囊区域。藻体长度≥20cm,宽度≥1.6 cm。
种藻需洗净阴干一夜再使用。如果不能及时采果孢子,应将种藻阴干至含水量≤20%,密封保存于-20℃的冻库或冰柜中,保存的种藻使用前先放入干净海水中解冻后,清洗1~2遍以去除杂藻等附着物,再阴干一夜待用。
2.果孢子接种
附着基一般每㎡使用成熟阴干的种藻约500g。将阴干的种藻放入专用采苗池中,每500g种藻加水50kg干净海水,等待果孢子放散。等待放散过程中,应不断搅拌种藻。当果孢子放散量达到预定要求时,捞出种藻,果孢子水用80~100目的筛绢网过滤使用。同时,取样计算出每mL水体果孢子数量。
生产中,采用果孢子接种,附着基一般是立体排布,水体中适宜果孢子密度为 600~1 000个/mL。捞出的种藻可继续阴干重复使用。每批种藻可供采果孢子2~3次。
(二)自由丝状体移植附着基
坛紫菜新品种一般采用自由丝状体移植的方式。新品种的种源主要来源于实验室保存的纯系种质,即批量扩繁的自由丝状体。自由丝状体批量扩繁技术仅高校、个别良种场具备条件和掌握核心技术,是限制良种推广的主要原因。
根据自由丝状体供应量采用不同的排布方式,量少,平面排布,量多,立体排布。使用家用豆浆机或高速粉碎器,将自由丝状体反复粉碎,制成种子水,分4~5遍均匀泼洒到贝壳表面上。
- 平面排布,池内保持水位20cm左右,投放密度为100~300藻丝段/cm²;
- 立体排布,池内最深处保持水位80cm左右,投放密度为300~1000藻丝段/mL。
(三)贝壳丝状体培育
贝壳丝状体生长发育分为4个阶段:体细胞萌发期、营养藻丝生长期、膨大细胞发育期、壳孢子形成期。附着在贝壳里的丝状体经5~6个月培育,成熟并放散出壳孢子。
贝壳丝状体培育主要管理措施包括:清洁附着基、换水、施肥;测定水温、pH值、光照强度;调光;定期调头;定期检查。
表1:贝壳丝状体培育施肥标准
肥料种类 | 浓度(mg/L) | 施用频率 |
---|---|---|
硝酸钠(NaNO₃) | 5~10 | 每周1次 |
磷酸二氢钾(KH₂PO₄) | 1~2 | 每周1次 |
柠檬酸铁(FeC₆H₅O₇) | 0.1~0.2 | 每2周1次 |
表2:贝壳丝状体培育环境参数
参数 | 适宜范围 | 测量频率 |
---|---|---|
水温 | 20~28℃ | 每日1次 |
pH值 | 7.8~8.4 | 每日1次 |
光照强度 | 2000~4000 lux | 每日1次 |
(四)采壳孢子
1.苗帘的准备
坛紫菜壳孢子附着的苗帘一般为条帘,材质为96股,120股和200股的维尼龙绳,漳浦一带尚保持着竹帘。条帘规格为长 4.0~5.0 m,宽 3.5~5.0 m,条距7.5~11.0cm。新苗帘需要进行浸泡处理并暴晒。旧苗帘用高压水枪冲洗并暴晒。
2.采壳孢子
(1)时间
根据水温开展采壳孢子工作。贝壳丝状体成熟后,选择大潮时或刮大风时,海水水温在26~28℃。随着气候的变化,近些年养殖户采壳孢子逐渐趋于理性,不再根据节气进行采壳孢子,而是根据海水水温开展采壳孢子工作,漳浦和福鼎的养殖户一般都安排在”国庆节”前后。
(2)方法
生产上常用采壳孢子方法有染布法和海面泼孢子水法。
- 染布法:将经过海区刺激一夜的贝壳丝状体,于早上6点前取回放入船舱或在水池中放散壳孢子。至上午10~11时壳孢子放散达到高峰时,将网帘投入船舱或水泥池中进行染布式采苗,中午12时前下海张挂,单张挂或重叠挂。
- 海面泼孢子法:采苗前一天或当天清晨,将苗帘张挂在筏架上,使网帘漂浮在海水表层。中午12时前将孢子水用水枪均匀地喷洒在帘上。
二、叶状体养成
网帘下海就进入叶状体的栽培阶段,时间一般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左右到翌年2-3月。
(一)环境条件要求
1.海区方位和风浪
紫菜是一种好浪性的植物,喜欢生长在风浪较大,潮流畅通,且沃口面向东北方向的海区,一般只要便于打桩、设台、保证筏架、网帘等生产资料安全的海区都可以养殖紫菜。但半封闭式的内湾海域不宜大面积养殖。
2.底质与坡度
应选择泥沙,沙底和硬泥的底质条件;海区要求地势平坦、坡度小,能保持菜帘平整漂浮、紫菜生长均匀。插杆式和全浮动式栽培的海区,应选择滩面较平坦,适合打桩与下坨的沙质、泥沙质或软泥滩底的底质。半浮动式栽培的海区的底质应为沙质、泥沙质,滩面平坦,比降小。
3.潮位选择
潮区过高、紫菜生长慢;潮区过低,后期紫菜容易衰老,且敌害多、质量差。固定桩插杆式、半浮动式栽培以中潮区滩涂的中下部至大干潮时水深为2~5m的潮下带为宜;全浮流翻转式栽培适宜在大干潮线以下的浅海,以水深10~15m为宜。
4.水质和潮流
水质要求达到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区潮流畅通,风浪较大,流速应在10~20cm/s,单位水体带来的营养盐丰富,含氮量在50mg/m³以上的海区,盐度18~30。
(二)栽培方式
1.半浮动筏式栽培
由浮筏、桩缆、脚架和浮竹四部分组成。涨潮时筏架随潮水浮于水面,退潮后筏架靠支腿支撑在滩面上,筏架上的苗帘可随潮水涨落浸水或干出。大小潮平均干露1.5~5小时。该栽培方式常见于平潭、莆田、泉州等地。
2.插杆式栽培
用胸径7~15cm的毛竹或直径6~8cm的玻璃钢材质作为插杆。筏架吊挂在插杆上,可随潮水的涨落或人为控制而升降。该栽培方式常见于宁德、福州等地。筏架应与主要水流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插杆式栽培每台筏架间的边距≥3m。
3.全浮动筏式栽培
由浮筏、桩缆和浮竹四部分组成。不论涨潮和退潮,筏架始终浮于水中。该栽培方式常见于平潭、漳州等地。
平潭主要采用全浮动翻转式栽培,主要特点是借助风力和滑轮翻转筏架来实现藻类在水下生长和在空气中干燥的交替过程,从而促进紫菜藻体生长,减少杂藻和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其优势,一是减少劳动力;二是便于机械化采收。
漳浦全浮动筏式栽培用竹帘采壳孢子,干露时需将竹帘挑上岸,干露后又需将竹帘挑下海,产量相对较低,且需要大量劳动力。
(三)筏架设置
筏架应与主要水流方向平行或基本平行。插杆式栽培每台筏架间的边距≥3米;全浮流翻转式栽培每台筏架间的边距≥5米。每20~30台筏架为一个养殖区,养殖区间道 30~50 m。
(四)幼苗暂养
幼苗暂养采用插杆式栽培,苗帘张挂选择合适的潮水时间进行,苗帘以10~15层重叠挂在筏架上。挂在筏架上的苗帘应拉平、吊紧。刚张挂的苗帘,干露时间较长时可喷洒海水保持苗帘湿润。定期巡查,根据温度、潮汐、幼苗发育、浒苔和淤泥附着等情况适时调节苗帘吊挂高度和干露时间。
(五)分苗
苗帘经过10~15天的培育,当苗线上布满肉眼可见的幼苗,根据苗帘上的浒苔和淤泥附着情况适当洗网和晒网,然后进行分网栽培或制成冷藏苗帘备用。
(六)分帘
将叠挂的苗帘分散成单张苗帘张挂。
(七)日常管理
1.巡查
每天应进行巡查管理,大风大潮汛后,发现损坏的设施、苗帘等,应及时修复。苗帘尽量拉平、吊紧。
2.干露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苗帘干露。具体为:
- 幼苗期减少干露时间,成苗期至收获期适当增加干露时间;
- 苗帘上杂藻较多时,及时调节网帘高度增加干露时间,清除杂藻;
- 遇到刮南风”回温”天气,及时调节网帘高度增加干露时间;
- 遇到台风,可把苗帘转至岸上阴干2天~4天,待海况好转后,重新下海张挂;
- 每次采收后及时进行干露。
(八)采收
1.时间
当网帘上藻体长至20cm~30cm时,即可开始采收第1水紫菜。以后每隔10天~15天采收一次,一个养殖周期采收4次~6次为宜。
2.方法
机械采收。采收后留下的藻体长度以5cm~8cm为宜。
三、病害防治
(一)贝壳丝状体培育期常见病害
黄斑病
- 主要病原:好盐性细菌。
- 流行特点:在高温季节,贝壳丝状体培育后期出现,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损害大的特点。
- 主要症状:发病后,病灶处贝壳发黄,壳面生出黄色的圆形小斑,斑点开始较小如针尖状,以后逐渐扩大,相互相连成一个大斑,严重时斑斑相接成一大片。开始多发生在贝壳边缘,然后向四周蔓延,最后使丝状体全部死亡。
- 危害情况: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病害。
- 防控措施:用2mg/L高锰酸钾浸泡15小时,可在短时间内控制病害的发展。应预防为主,培育贝壳丝状体的海水要充分黑暗沉淀,保持室内池水的清洁,培育光线、比重适宜。
(二)叶状体栽培主要病害
1.烂苗病
- 主要病原:尚未明确。
- 流行特点:从极小的幼苗到2~3cm大小,都会发生烂苗病。
- 主要症状:症状不一,主要有红泡烂、洞烂、绿变病和整株烂等类型。患病烂苗颜色异常,逐渐退色,不久以后尖端变白,藻体弯曲,溃烂。有的幼苗尖端生裂片,或者变细扭曲成为畸形。
- 危害情况:幼苗烂苗的危害远比大的藻体还要严重,直接影响当年生产。
- 防控措施:控制适宜的采苗密度和合理布局,或者在发病前取下网帘进行冷藏。
2.藻害
(1)硅藻危害
- 主要病原:硅藻。
- 流行特点:海区风平浪静,水流缓慢,往往引起硅藻的附着,而风浪大潮流通畅的海区硅藻附着量就很少。另外还和海水透明度有关,如果是泥底,海水混浊,悬浮的泥土颗粒沉附于紫菜叶片上,硅藻易停留在叶表面。底质是沙泥的石砾,紫菜表面光滑,硅藻便不容易附着。硅藻附着还与紫菜干出时间长短有关,高潮区的的紫菜即便附着硅藻也会因干出时间较长而减少;在干出不足的低潮区,硅藻附着比较严重。
- 主要症状:硅藻分泌胶状物质粘在网线上并包被紫菜的孢子,妨碍壳孢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尤其在叶状体上附有硅藻时,引起叶片表面的腐烂。当紫菜制成干品后,硅藻粘着附在干品上成灰白色或绿色的粉状,降低了紫菜质量。
- 危害情况:一旦紫菜被硅藻包围或附着,紫菜的生长就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 防控措施:选择沙底或沙泥底质的海去,可减少硅藻的附着。网帘下海后经过采收1~2次后,尽可能移位到中潮或高潮区增加干出时间,避免硅藻附着。此外,及时采收、保证水流畅通也可以减轻硅藻的附着。
(2)浒苔危害
- 主要病原:浒苔。
- 流行特点:在紫菜的出苗期和幼苗期,网绳上会附着浒苔。浒苔附着到紫菜网帘上,生长迅速,并不断放散孢子,孢子又萌发成小浒苔,逐渐占据整张网帘。
- 主要症状:网帘上被浒苔所覆盖,妨碍壳孢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 危害情况:紫菜的生长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的时候,网帘上紫菜全部被浒苔所覆盖,影响当年生产,造成绝收。
- 防控措施:解决浒苔危害,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晒网或冷藏。浒苔比紫菜的耐干力与耐低温能力都差,因此网帘经过一定干燥后放入冷藏,浒苔基本死亡,紫菜可以照常生长。另外在采壳孢子时网帘壳孢子附着密度不可太稀,可减少浒苔孢子附着。